l 溫度:-10-60°C;
l 相對濕度:<95%;
l 接地電阻:≤1歐姆(可根據需求設定);
說明:以下所有設備的使用環境條件參考此指標。
l 系統可用率> 99%;
l 系統平均*故障工作時間MTBF > 50000 小時;
l 系統平均維護時間MTTR<0.5 小時;
l 計算機CPU 負荷率平均<30%;
l 站房視頻錄像保存時間為一個月以上。
項目建設目標是:建設成切合電力生產實際應用的,能夠保障站房生產安全運行的監控平臺。
l 建設站房環境運行監測系統平臺,實現對視頻監控子系統、環境監控子系統(溫度、濕度、水浸、煙感)、控制子系統(燈光、空調、風機)進行統一監控管理。實現對各子系統的報警信息的統一管理,實現各子系統之間的報警聯動;
l 實現以配電房為單位,對配電房內進行遠程巡檢;
l 實現以煙感信號、溫濕度信號、故障信號為單位,對信號進行集中監視;
由于大多數配電房地處地下室且環境比較惡劣,這些配電房的安全保衛及防盜工作顯得非常重要。因此,通過各子系統等進行聯動,及時發現火警,并啟動報警裝置,同時了解配電房內環境情況,例如房間溫濕度等。
國家電網公司2010年11月頒布的關于視頻監控的企業標準《Q / GDW 517.1 — 2010 視頻監控系統及接口第一部分:技術要求》,在該標準接口B部分的基礎上,為滿足變電站綜合監控系統的功能要求,進行一些必要的擴展。要求通過中國電科院或國網電科院的國家電網視頻監控標準測試。
本系統要求采用《Q/GDW 517.1-2010 電網視頻監控系統及接口第一部分:技術要求》SIP協議做為視頻監控子系統、環境監控子系統(溫度、濕度、水浸、煙感)、控制子系統(燈光、空調、風機)的通訊接口協議,視頻監控子系統、環境監控子系統(溫度、濕度、水浸、煙感)、控制子系統(燈光、空調、風機)等數據接入配電房的綜合監控主機,綜合監控主機與中心主站之間采用SIP B協議進行通訊。
配電房至主站的網絡采用基于運營商的光纖、ADSL網絡的方式進行設計,使通信質量與數據傳輸速率得到有效提高。
中心主站對站房設備的管理和數據調用只通過綜合監控主機來實現,也就是說,中心主站與每個配電房的綜合監控主機進行數據交換,中心主站與配電房的視頻監控子系統、環境監控子系統(溫度、濕度、水浸、煙感)、控制子系統(燈光、空調、風機)等各子系統或設備不能進行直接通訊。
輔助綜合監控主機可以將配電房的視頻監控子系統、環境監控子系統(溫度、濕度、水浸、煙感)、控制子系統(燈光、空調、風機)等內容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,向中心主站傳送各種信息、信號,并接收、執行中心主站的各種指令,實現各種系統功能。
視頻監控子系統、環境監控子系統(溫度、濕度、水浸、煙感)、控制子系統(燈光、空調、風機)等匯總到綜合監控主機集中展示;綜合監控主機通過國網SIP B接口將數據上送到中心主站,同時接收、執行中心主站下發的各類控制、操作命令。
綜合監控主機需要支持可接入符合ONVIF標準及眾多主流廠商的網絡攝像機,支持接入8路200萬高清攝像頭,支持3路5天,每天24小時的D1錄像。
本系統要求配電房站端安裝綜合監控主機,并安裝配套的管理軟件模塊,在系統沒有接入中心主站的情況下,在配電房站端能實現本技術規范要求的各項功能。
配電房站端系統應采用流媒體技術將視頻數據傳輸至中心主站,編碼方式為標準的H.264。
系統應從數據、網絡、傳輸多方面考慮安全性問題。
系統軟件應采用標準化、網絡化、分布式的系統結構,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,同時符合ISO/OSI開放系統互聯標準。
系統的硬件接口應采用國際、國家、行業標準,支持與其它標準硬件、其它網絡及不同生產商的設備互聯??梢赃_到信息資源共享。
系統所選用的硬件平臺應符合現代工業標準,具有一定市場銷售規模的通用化、系列化的標準產品,并有可靠的維修服務支持,存在有其它替代品的可能。
為適應系統多級監控要求,系統的每一個子系統保持高度的獨立性。保證每一子系統的性能、安全可靠性及系統的標準化、開放性,并且給客戶在每一個子系統上提供更多的選擇,使系統具有靈活的多級組網能力。
l 系統應具備軟硬件的擴充能力,支持系統結構的擴展和功能升級;
l 系統所提供的支撐軟件平臺應支持用戶進一步開發應用軟件;
l 系統應具備開放的二次接口,可以為第三方提供進行連接的接口。
規范建設、統一管理,以確保整個系統的各種軟件、硬件均符合相關的國際、國內標準,保證業務、功能、界面、內容的高度統一化和標準化,從而達到服務的規范化和管理的高效性。
采用國際最新的科技成果,從而保證整個系統在技術上處于為先地位,系統在建成后一段時間內不會因技術落后而大規模調整,并能夠通過升級保持系統的先進性,延長其生命周期,同時又要保證先進的技術是穩定的、成熟的,支持現有的多種網絡協議。
圖像監控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通信接口,應符合開放系統互聯標準和協議,以方便與其他系統間的互聯、數據共享。
系統軟件的設計應采用分層的模塊化結構,以達到設置修改靈活,擴充方便,適應業務的發展變化。軟、硬件平臺應具有良好的可擴展能力,能夠方便地進行系統升級和更新,以適應各種不同業務的不斷發展。
系統應用軟件必須能夠連續長時間不間斷工作,并能在不影響系統運轉的情況下做到模塊在線測試、更新、加載。系統應具有較強的容錯能力和良好的恢復能力,主要設備應采用雙機或鏡像備份工作方式,保證系統穩定運行。
系統維護應盡量集中、簡單,盡量避免復雜系統和多系統組合的維護開銷,減輕維護人員的負擔,提高網管和決策的效率。